|
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9、实训模式
Part I. 职业素质教育(通用课程) 聘请IT企业资深专家、软件企业高层人士介绍行业发展动态、IT创业与就业、国际企业文化、优秀员工素质需求、职业发展规划等内容,帮助学员了解一名优秀软件工程师和IT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。
Part II. IT前沿技术课程(领域课程) 聘请中山大学教授和博士,以及著名跨国IT公司资深工程师,讲授和展示最新的主流IT前沿技术。学员可参观或亲身体验这些技术的最新成果和应用,了解这些技术的原理与发展动态,并有机会在项目实践中运用这些技术成果。
Part III. 企业情景实战项目训练(案例实战) 学员在一个与现代软件企业相同的实战环境中,体验一个软件项目案例的完整开发过程。在这种实战环境中有企业的工作制度与规范,学员根据软件开发角色需求组成项目开发团队,每一团队须在一个完整的企业项目框架基础上增加和修改部分功能,整个过程可得到中山大学教师、企业工程师、以及实训教学助理的指导。
在教学助理的帮助下,通过一段快速学习,阅读并理解相关文档和代码,终于顺利完成项目经理交给的编码、测试任务。在实战项目训练中,学员将体验项目例会、编写工作周报、使用开发与测试工具等现代软件企业的基本要素。
9.2 实训课程组织
注:罗马字表示Part I教学单元;字母表示Part II教学单元;数字表示Part III教学单元。 9.3 实训教学组织 (1) 指导团队 中山大学教师、合作企业工程师、教学助理。 (2) 学员项目组 每项目包括1名项目经理(由企业工程师或教学助理担任),10名学员作为项目成员。成员角色与职责分工如下:
(3) 企业化组织
9.4 实训教学环境 软件工程实训教学支撑环境是支持项目驱动、基于团队的“教”与“学”环境,是各种利益相关人可方便获得教学资源、积累最佳实践、观察项目状态、开展团队协作等的必要基础设施硬件和软件。实训教学环境包含了软件企业常用的团队协作工具、项目管理工具、知识管理工具、配置管理工具等,如下图所示:
实训支撑环境主要由知识管理工具(Wiki/BBS)、资源共享工具(FTP)和团队软件生产协作工具(svn/jira/database)等构成。FTP实现资源的积累,Wiki编织各种资源形成知识门户。利用Wiki建立项目指导网站,描述了项目背景、业务要求、项目里程碑、关键制品及生产指南、技术培训资料等。在项目中,发布团队在管理、分析与设计中产生的最佳实践,促进知识传播。
|